首页 >  资讯 >  详情

夜读 | 陈大新:陶渊明爱交友

2023-07-27 17:55:56来源:新民晚报


(资料图)

广交益友,向朋友学习,正是陶渊明的交友之道。

公元404年,陶渊明四十岁,这一年作《停云》诗,题下注云:“思亲友也”。诗中有句:“东园之树,枝条载荣。竞用新好,以怡余情。人亦有言,日月于征。安得促席,说彼平生。”东园之树已发新枝,亲朋好友却不在身边。日月如梭,不知何时方能促膝而谈,畅叙平生。都希望“朋友一生一起走”,但生活中往往是“人生不相见,动如参与商”。

人过中年,回顾一下,朋友还真不少,有的是总角之交,有的是同学少年,有的是萍水相逢,有的是患难真情。先贤曾为朋友分类:恩德相结者,谓之知己;腹心相照者,谓之知心;声气相求者,谓之知音。这样的朋友实际上是极为难得的,更是十分珍贵的。所谓“人生得一知己足矣”,前人发如此之叹,可见知己、知心、知音在生活中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了。有这样的朋友是浮生之幸,历史上出现过的,这样的友谊,也多成千古佳话了。

一般来说,能够结伴而行,相互惦念,相扶相帮的都是好朋友,真朋友。友谊从来不是单方面的,维持友谊的是宽容、互谅、理解和信任。朋友“相忘于江湖”也是平常之事。如果是能够“一生一起走”的朋友,自然有共同之处,并不一定性格相近,但价值观趋同,老话说:“道不同不相为谋”。《孔子家语》里有个说法:“儒有合志同方,营道同术。并立则乐,相下不厌。久别则闻流言不信,义同而进,不同而退,其交有如此者。”此处“合志同方”相当重要,其中难能可贵之处是“相下不厌”和“闻流言不信”。朋友之间发生了社会地位的变化,是一种考验。唐代诗人白居易与元稹,一个杭州刺史,一个越州刺史,是为并立而乐。杜甫与严武地位悬殊,虽为世交,但相处得也很累。在现实生活中,能“相下不厌”实属难得。朋友间失衡了,交往容易陷于困境。信任感也是不可或缺的,好友间往往会有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在。

评判是不是朋友,并不复杂,看是否单纯即可。《诗经·采葛》有:“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。”说的是男女恋情,后来被引申到友情上去了,这是十分纯洁的,不为别的,只是想念,生活中有了这样的朋友和友谊,可以无憾了。而如果在我们的生活中正拥有着这样的朋友和友谊,也意味着“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远的利益”是不实之词,或堪一哂,不值一驳。

朋友,是一个让人倍感温暖的称呼,当一个人回望人生,留下的脚印不是孤单的,当臂膀上还能真切感到朋友热热乎乎的大手,耳边仍温存着朋友掏心掏肺的话语,出行时有朋友目送的祝福,回来时有朋友相迎的笑容,是否会感觉到这世间利益的轻如鸿毛,是否会体验到人生中还有名誉、地位、财富无法替代的,那就是朋友。也许,朋友不能长相厮守,但朋友永远心心相印。

再回到陶渊明,在他的《酬丁柴桑》一诗中,有这样的一联:“餐胜如归,聆善若始。”被后人奉为交友“八字箴言”。陶渊明隐居后,不忘老友,结交新朋,总会欣然有得。他从朋友处汲取了胜理至言,有归家一般的喜悦,从朋友处聆听到善语美谈,感到欢快新鲜。广交益友,向朋友学习,正是陶渊明的交友之道。(陈大新)

关键词:

[ 相关文章 ]